德黑兰的夏夜闷得喘不过气,防空洞里挤满了刷手机的年轻人,防空警报刚解除不到三小时,面包店前的队伍却排得更长了。
面粉涨价的速度快得离谱,340%的涨幅让主妇们攥着钞票的手直发抖。
地面上是粮荒,地底下是导弹,这就是2025年伊朗普通人的日常。
而此刻在总统府地下十五米的加固会议室内,一场静悄悄的权力转移正在上演。
谁都没想到,以色列人扔下来的导弹,炸开的不仅是德黑兰郊区的军事基地,更像是给伊朗政坛这潭深水扔了颗深水炸弹。
6月那场持续12天的冲突,让革命卫队高层付出了惨痛代价——总司令萨拉米和其他几位高级将领,在所谓“斩首行动”中被精准定位清除。
更让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夜不能寐的,是暴露在全世界面前的军事短板:指挥链条像缠乱的毛线团,情报传递慢得离谱,号称铁壁的防空网漏洞百出,甚至连导弹部队还在用民用定位信号导航。
这种仗怎么打?
下次再挨炸,怕是整个政权都要被炸没了。
八十六岁的老人坐在库姆的官邸里,手指敲着檀木桌沿。
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,时间成了他最奢侈也最稀缺的资源。
哈梅内伊比谁都清楚,现在躺在手术台上的是整个伊朗军事机器,不动刀不行了。
可这刀该怎么下?
交给谁执刀?
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总统佩泽希齐扬身上。
这位改革派代表突然接到通知: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要重启尘封四十年的国防委员会,而主席的位置,留给他了。
消息传出来的时候,不少改革派支持者差点以为听错了。
军权?
改革派?
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简直像水和油。
上次改革派能摸到枪杆子还是什么时候的事?
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,真能砸到自己头上来?
德黑兰大学政治系的走廊里,几位教授凑在一起低声议论,有人说这是个烟雾弹,有人却说这次真可能是块敲门砖。
毕竟总统在内部会议上已经拍了桌子,直指国防体系存在“根本性问题”,矛头一点没客气地指向了保守派经营几十年的地盘。
国防委员会挂牌那天,会议室的座位排布是门艺术。
总统佩泽希齐扬坐在主位,左右两边分别是革命卫队总参谋长和国防军司令,后面一排坐着议会议长和司法总监。
最不起眼却又最扎眼的,是坐在角落的两位文官,他们带着最高领袖的亲笔信函,几乎不发言,但每份文件最后都得经过他们的手。
这个设计堪称精妙——总统有了名义上的统率权,军队将领保留实际指挥权,而最高领袖的触角依然无处不在。
委员会的第一项议题就是解决那个积压几十年的脓包:国防军和革命卫队的“双轨制”。
两套指挥体系以前还能勉强共存,6月那场仗直接把矛盾撕开了摆上台面。
防空部队发现目标,报告得先绕三道弯才能传到导弹部队;前线侦察兵冒着炮火送回的情报,在官僚系统里旅行的时间比导弹飞过来还长。
更吊诡的是两支队伍的后勤保障系统各自为政,革命卫队在边境仓库里堆满备用零件时,国防军的雷达车却趴在基地等维修。
“这哪是打仗?
分明是自己人跟自己人较劲!
”会上有位技术军官没憋住火气,话一出口才意识到满屋子都是高层,赶紧低头假装咳嗽。
哈梅内伊这招棋走得险。
表面上改革派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入场券,可明眼人一看实际安排就明白,老人家根本没松手。
保守派大将拉里贾尼接管了最高国安委秘书的实权位置,委员会日常运作更是由几个穿军装的强硬派实际把控。
革命卫队经营多年的经济帝国纹丝未动,石油走私、基建工程、通信网络这些每年贡献50亿美元收益的聚宝盆,连个边角都没被触碰。
至于农村地区占选民六成的保守派基本盘?
哈梅内伊的画像照样挂在千家万户的墙上。
改革派不是傻子。
佩泽希齐扬坐在主席位上,签字的金笔握在手里沉甸甸的,可他知道这支笔批不了任何真正的军事调动指令。
所谓的“协调权”更像是会议室里的调停人,真正的枪杆子依然牢牢焊在革命卫队的保险柜里。
改革派真正的痛点不在这里——他们心心念念的是另一桩事:解除制裁。
石油出口从制裁前的每天250万桶骤降到不足50万桶,外汇储备四年间从810亿雪崩到187亿,通货膨胀率像断了线的风筝直逼44%。
德黑兰大巴扎的商人们聚在一起就叹气,以前抱怨的是税太高,现在发愁的是货架上根本没东西可卖。
总统和他的团队盘算着,借这次国防改革的机会,总该能和西方重启谈判了吧?
毕竟军队效率提高了,对地区稳定也是好事。
可七月底议会那一记闷棍把他们彻底打醒了。
“地方自治法案”被甩在桌面上表决,380张反对票对40张赞成票,创下伊朗议会史上最大票差纪录。
“叛国!
”有保守派议员指着改革派鼻子骂。
投票结果直播时,革命卫队军营里甚至传出欢呼声。
超过九成将领投了反对票,这个信号再明白不过:国防委员会你可以坐主席台,但真正的游戏规则,轮不到你来定。
哈梅内伊的棋局背后藏着更深的心思。
八十六岁的老人深夜独自在书房踱步,窗外德黑兰的灯火明明灭灭。
他书桌抽屉里有份名单,外界传言是三位接班候选人的名字——保守派元老、技术官僚领袖、宗教强硬派代表,唯独没有改革派的位置。
国防委员会这套架构,某种程度上是他精心设计的权力平衡器。
改革派拿到面子,保守派守住里子,军队势力得到整合强化。
将来哪天他离开这个位置,各方势力已经在既定轨道上运转,谁也掀不翻桌子。
国际局势的风总在不经意间吹动德黑兰的窗帘。
以色列那次精准打击确实是导火索,但真正推着伊朗改革的还有大洋彼岸的压力。
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推行的“最严厉制裁”像条越收越紧的绞索,普通伊朗人最先尝到滋味。
超市货架日渐空旷,药店开始限量供应胰岛素,连中产家庭都开始在后院种蔬菜自救。
这种切肤之痛反而让改革派的主张有了说服力:“看看,硬扛的结果是什么?”
外部压力不仅来自西方。
慕尼黑那场所谓的“全民族合作大会”闹得沸沸扬扬,流亡海外的反对派在五星酒店指点江山,社交媒体上疯传他们要把伊朗变成“第二个利比亚”。
这种刺激反倒帮了德黑兰当权派的忙——最高领袖办公室有意无意让这些消息在官方媒体闪现,潜台词不言而喻:外面那些人也配谈治国?
更微妙的是中俄的身影。
俄罗斯的防空系统专家出现在德黑兰机场已经不是秘密,中国在波斯湾的油轮数量创下新高。
大国博弈的棋盘上,伊朗既不想当马前卒,更不愿做盘中餐。
国防委员会的成立某种程度上也是战略宣言:枪杆子必须握在自己手里,还得握得更紧更稳妥。
深秋的德黑兰开始降温,面包店门口的队伍却越来越长。
店员每隔几天就要更换价格标签的动作越来越熟练,收银台前排队的老人裹紧外套,呵出的白气很快飘散在寒风中。
几公里外的国防委员会会议室里暖气很足,佩泽希齐扬面前摊开新送来的国防预算草案。
他左侧的革命卫队将领正用指关节敲着桌面强调装备更新的紧迫性,右侧哈梅内伊的代表垂着眼帘转动手中的茶杯。
总统抬起头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,改革派的春天真的来了吗?
或许该换个说法:伊朗政治的冬天,可能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漫长。
富腾优配-配资公司电话-股票配资app下载排行-可靠的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